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9

聰明濾杯 Mr. Clever (大) 新款

大概在 2012 年 1 月 的時候,已經有發表過 聰明濾杯~Driver Dripper

其實這是一款不需要太複雜的沖煮設備或是太高深的沖煮技術

讓你平常就能輕輕鬆鬆的煮出一杯好咖啡

而 2012 年的咖啡展已經有看到它改款後的身影

不過展期沒有單獨販售

它穩定的沖煮方式,不禁讓人想看看在新改款的設計之下

會不會有更令人驚艷的感覺呢 ^^

除了包裝變簡潔之外,還特別註明 BPA Free

表示整體材質不含 雙酚A/酚甲烷

( Biphenol A;簡稱 BPA – 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資料來源 Wiki )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又是一個台灣精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一些典故、品質保證以及清洗注意事項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不過這個包裝方式倒是沒變 ^^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裡面就底盤、上蓋以及聰明濾杯,還有一小張說明(之前是一大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看圖說故事

應該很容易明瞭吧

基本沖煮方式

倒粉 -> 加熱水 -> 時間到把它放到杯子上 -> 滴完移開即可飲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背面則是再一次的強調品質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底盤也可以當作瀝水盤

聽說上一代會有漏水的問題,新款有改進

個人是覺得還好,大概也幾滴而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諾大的聰明濾杯

此款是大份的,大概裝水可到 500 c.c.

另外有一小份的,大概裝水到 300 c.c. 而已

個人想法是,雖然大的體積稍大(這也是我不太想帶著走的原因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P

不過大的煮少一點可以,小的要煮多就要分多次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大的還有上蓋

小的是可以用底盤充當上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目前看起來改款的部份主要有三個

一、底部與濾紙接觸的面改為 10 片可增加導流的肋骨,有稍微往中央延伸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舊款是平面,但是有14條短肋骨,沒有延伸到中央的孔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二、底部加寬

變成胖胖瓶的感覺 ^^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腳位跟舊款也有些差異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編排方式有錯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三、多了上蓋,避免失溫

因為歷時 4~5 分鐘的萃取時間,開口又是大面積

溫度勢必會下降,所以多了上蓋來減緩溫度喪失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左新款-右舊款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從波浪改為平口囉,要蓋蓋子嘛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不過硬是要蓋一下也是可以啦

不太密合就是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把手的部份也是

上半部有加寬一些,至於有沒有比較好握就見仁見智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高度上僅有些微的差距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

接下來就實地沖煮看看

現在都是用 Melitta 103 的濾紙,這樣聰明濾杯跟 Melitta 咖啡機都可以用

喝過濾紙水,還是些微有些紙漿味

所以正式沖煮前還是會先過個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用的咖啡是

盧安達-安芭肯達合作社 ( Rwanda Abakundakawa )

一爆結束後20秒下

水粉比例大概

15g 對上 250c.c. 的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同時浸泡 5 分鐘

一開始倒水時皆有把咖啡粉沖散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時間到時,輕微攪拌之後放到咖啡壺上開始過濾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實際測試

新款從開始滴漏到完成大概需要 1 分 30 秒 左右

而舊款稍微慢一些,差個 10 秒左右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沖煮完成之後比較兩者的風味

舊款-果酸明亮,比較偏前段的風味,濃度稍高,但冷時感覺 Body 較薄

新款-圓潤均衡,酸味不明顯,比較偏中段的風味,甜度稍高,從冷到熱的風味與餘韻較一致

.

不過畢竟只比較一次,或許在不同的咖啡上能有不同的體驗

.

隨著金杯理論最近變成顯學

根據 SCAA 的研究,就是希望咖啡的萃取率能在 18% ~ 22% 之間(濃度則是在 1.15 ~ 1.35)

而聰明濾杯採取浸泡式

相對於手沖較穩定的萃取方式

是比較容易落在理想的萃取範圍

不過一般使用者要自行測試萃取率或是濃度可能比較不容易

(可以簡易透過沖煮完的粉弄乾後,算萃取率)

外面提供的數據其實是可以當作一開始的參考

因為畢竟磨豆機不盡相同,粉的粗細可能會有些差異

而水溫、水量、粉量與浸泡時間則是相對好控制的

所以可以根據沖煮好的風味再調整

增加粉量或是增加浸泡時間

.

幾點注意

1. 濾紙因先浸濕,所以之後吸水量會減少,反之需增加水量

2. 咖啡粉也會吸水,大概 1g 粉會吸收約 2g 的水

3. 粉粗就泡久一點,粉細萃取速率快,需要減少浸泡時間

4. 濾紙有薄跟厚,整個流完也需要時間,也需要考量進整體萃取時間

5. 最後輕微攪拌均勻即可,勿過度攪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9

Trending Articles